首页 > 专业 > 问答 > 如何改善职业技术教育环境,改什么环境面貌改什么工作技术

如何改善职业技术教育环境,改什么环境面貌改什么工作技术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3-01 11:13:40 编辑:职业培训教育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改什么环境面貌改什么工作技术

改善环境、面貌,改良工作、技术1、形容环境美的成语【水木清华】 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语本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水秀山明】 形容山水清丽,风景优美.2、形容人精神面貌好的成语【春风得意】【扬眉吐气】【心旷神怡】【神清气爽】3、形容技术、工作好的词语【争议宝刀不老】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恪尽职守恪】谨慎,恭敬。尽:完善。尽自己的努力,严守自己的职业或岗位。指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改善技术
改善-----环境 生活 改变-----做法、面貌 改良------工作、技术 改正-----缺点、错误
改(?)工作 ,技术 改(善)环境,面貌 改(观)生活,关系 改(正)缺点

改什么环境面貌改什么工作技术

2,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职业教育被社会普遍视为“末流教育”。当今社会上有一种普遍观念,认为只有高考无望的学生才会去读职业院校,学生及家长都不愿选择职业教育,往往把上职业学校视为无奈之举。而在以制造业闻名的德国,学生中学毕业后,有30%选择上大学,有50%选择上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在德国受到了普遍尊重。   二是职业学校的上升通道狭窄。许多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是把学习技能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获得文凭作为首要目的。学生一旦进入职业院校,绝大多数只能获得中专、大专文凭,获得本科以上文凭十分困难。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上升的通道狭窄。   三是职业发展空间受限。技工学校毕业生即使掌握了很好的技术,有突出的业务能力,也只能担任技工、高级技工或技师、高级技师,职业发展的空间受限,无法像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那样获得更多的上升空间和社会资源。   四是职校毕业生的工作待遇较低。职校毕业的技工虽然不愁找不到工作,但工作辛苦、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即使在江苏这样的经济较发达地区,技工的工资一般只有2000~3000元。一些企业的高级工程师退休后的工资也相对较低。另外,现行的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倾向于收入高、地位高的人群,一般技工难以享受到相对均等的公共服务,这也导致职业教育无法兴旺,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   五是职业教育管理以及师资等存在“先天不足”。现行职业院校的主管部门有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交通运输部等其他行业主管部门,既有国家级的,也有省级的,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标准不一的情况。教育部门在资源整合、招生规模、师资调配、专业设置等方面难以统筹。中职学校教师的编制紧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匮乏,聘请兼职专业教师的渠道不畅。   六是职业教育培训人才仍是“纸上谈兵”。国家没有出台有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刚性配套政策,企业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校缺乏真实的工程环境,实训效果差,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脱节,学生掌握的技能水平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差距。 改革职业教育观念和管理体制的建议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等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也在全国12个区、市推广“新型学徒制试点”。各省要抓住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改革职业教育观念和管理体制,在“十三五”期间努力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进一步重塑“人才观”。《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用“8双劳动的手”缔造的神话。大国工匠们对职业技能的完美呈现,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极大鼓舞。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舆论引导,破除鄙视职业教育的偏见,引导家长把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放心地送进职业院校,让社会各界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营造整个社会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氛围。   二是打通职业教育的管理通道。一方面,要理顺体制。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应建立教育、发改、经信、财政、人社、税务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统一专业名称、公共基础课程、职业技能标准、评价考核指导意见等,对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等进行扎口管理。另一方面,将职业教育一直延伸到本科、研究生阶段,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业和职业发展空间。   三是加大对职业教育政策支持的力度。尽管国家针对职业教育发展制定了新的政策,将来还会不断出台利好政策,但我国更应结合实际,在教师编制、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优先考虑职业教育。另外,建议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投资、参股等形式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兴办民办职业教育。   四是让职业院校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要靠人才支撑,而人才成长离不开实践锻炼。建议通过税收优惠、财政直补、购买服务等政策,从国家层面规范校企合作行为,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接纳职校学生的培训和实习,构建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和长效机制,建立校企合作、职校生就业的“直通车”。   五是增强技工职业的吸引力。加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切实改善毕业生的就业环境。规范技工职称评定,放宽职称评定的学历等“硬指标”,重在考核技工的专业技能、敬业精神等。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工资晋升体系。加大对优秀技能型人才的宣传和表彰力度,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努力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职业技术学校如何走出生存困境职业教育

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发展普教、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职校生作为各类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生产、服务的一线队伍,是我国经济建设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面对各大学院纷纷扩招,民办大学又风起云涌的局面,职业技术学校普遍面临着生源严重匮乏,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危机,如何走出当前困境,是当前职业技术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立足之地,并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职业技术学校就需要苦练内功,提高办学质量,加大改革的力度,走联合办学的路子。应该紧跟市场需求,适当转变专业方向,进行课程设置调整,从而达到扩大毕业生就业,吸引更多学生的目的。要了解当今社会经济的市场上到底需要什么岗位,需要具备什么技术的专业人才,做到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由于职业技术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因此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体现这种与地方经济之间的服务与依靠的关系,要以区域内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和发展需要,以及当地劳动力市场对相应层次、规格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决定专业设置,必须紧跟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与更新专业,以适应产业以及产业内部行业间调整与更新的需要。另外,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过窄、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需求的矛盾已经显现出来。面对这种形势,各中等职业学校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调整、拓宽专业内涵,以专业为龙头,积极探索学校教学课程的改革。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加厚基础,拓宽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方法上,尝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建立仿真环境,越来越贴近企业与社会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等。同时,鉴于人才的形成需要较长的周期,职业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在考虑现实需求和条件的同时,要有适度超前的意识,通过调查和科学分析,把握科技进步的脉搏,弄清科技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基础,抓住时机,创造条件增设新专业和改造相对老化的专业,在总量和时序安排上适度超前,以适应未来几年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一体化、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出现横向经济联合,区域市场和国内统一大市场逐步形成和发达起来,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应适应这一趋势,走联合办学的路子。合作办学一方面可以缓解一部分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经费不足、专业师资不足、质量不高及生产实习基地缺乏的困难,通过校企合作,可以缩短职业技术学校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时间,同时又可以把新科技的成效及时反馈给学校,从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对企业而言,合作办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员工的再培训提供场所和机会,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优先聘请职业技术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来本企业工作,而且由于实习期间学生亲自上岗操作,比较熟练企业内生产工序,因而就业后能够很快适应本职工作,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学生而言,合作办学的形式使得学生可以一面学习、一面工作,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也为将来就业作好准备。合作办学可以不仅仅只限于校企之间的合作,而应逐步扩大到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全方位的合作,形成“学校-企业-社会”整合模式,顺应“职教一体化”的趋势。开展联合办学,可以集中全社会或一定区域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较好地解决学校各自为政、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进一步密切职业技术学校与经济部门、与企业的联系,体现依托经济、服务经济的办学宗旨,从而带动职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提升办学的整体效益,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这个大市场中。  我们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办学力量,进一步深化改革,职业技术学校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立足市场需求、重获生机的新路。

职业技术学校如何走出生存困境职业教育

4,如何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一、充分认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各地、各行业必须认真学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全教会精神,充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性,认真抓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也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在教育教学领域,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教学工作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等问题,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些问题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学制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进一步理顺我国学制的要求,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为3至4年,以3年为主。 三、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实行灵活的教学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应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部分时间制教育相结合,允许成年学员和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要进一步改革职业学校招生和学籍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适当放宽招生年龄限制,多种形式招收应届和往届初中毕业生,并允许接受其他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可以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个人愿望和条件以及就业需要再确定专业方向。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学分制的试验,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要建立校际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分相互承认的机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选择课程。对于从其他高中阶段学校转入的学生,承认其相应的学习经历或学分。 四、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基础工作,也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国家将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颁布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并组织有关行业,制定重点专业的设置标准和评估标准。省地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对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指导和管理,在相关行业参与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整体效益。国家、地方要通过专业评估,确定一批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示范学校,带动整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工作。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按照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基本标准,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合理设置专业。要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办好相对稳定的骨干专业,切实加强专业实验实习基地、专业师资队伍和相应的教学文件等基础建设,形成优势、办出特色;要通过拓宽和调整现有专业业务范围、开设新专业或专门化,满足社会需求和职业分化、变化的需要。
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我国采取了的措施有:1. 教学水平评估;2. 德育评估;3. 学校改名;4. 高职示范院校建设;5. 高职拨款力度加大。

5,如何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一、深化体制改革1.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统筹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招生、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师资培训和就业政策,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原则,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职业教育发展格局,推动一批在青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建设一批与地方产业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相匹配的职业院校。2.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建立院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院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管理制度。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出台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按照教育家、企业家的复合标准遴选培养职业学校校长,加快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职业学校校长队伍。推进青岛市职业教育名校长培养工程,建设青岛市职业教育名校长、名企业家工作室。依托高校、名企业等优质资源,建设名校长、名企业家工作室驻高校(名企业)流动站。3.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鼓励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展分配制度改革,允许职业院校将部分创收收入纳入绩效工资分配。逐步建立依据职业院校绩效拨款的制度。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4.完善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成果机制。完善以培养成果为导向,以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政府购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成果机制,对非政府举办或未列入财政预算的职业院校,采取政府购买成果的方式,建立从预算内投入的长效机制。二、完善发展机制5.创新终身教育发展机制。将终身教育纳入全市学习型城市建设体系,统筹安排、统筹推进。落实国家关于终身教育发展的经费政策,增加各级政府对终身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依托青岛开放大学等院校,加快建设青岛市远程教育资源库,大力推进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到2020年,全市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配备率达到100%,80%以上的镇成教中心(社区教育中心)达到省级标准。探索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相互转换与积累的“学分银行”,促进各类教育沟通衔接,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支持各区市创建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6.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从学习到工作的各个阶段,适应劳动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立以职业院校、用人单位、社会培训机构为重点的职业培训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竞赛选拔、激励机制,实现培训对象广覆盖、培训类型多样化、培训等级多层次和培训载体多元化。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7.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资金。重点扶持与产业发展衔接紧密、促进就业效果明显的职业院校发展。改善技工院校办学条件。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探索设立职业教育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支持职业教育改革。8.支持青岛创业大学发展。在资金、土地等方面支持青岛创业大学创新建设运营模式。支持在各区市、有条件的驻青高校及部分职业院校设立青岛创业大学分校。驻青高校在校生、毕业5年内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一次政府补贴的创业培训。同一年度内,已参加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的,不再享受该项创业培训补贴。三、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质量9.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在开展校企合作中,引导行业重点企业主动将产业需求与合作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接,与合作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层级结构及专业类别,完善产业与专业一体化合作共建机制。引导行业重点企业主动将职业标准与合作院校的课程内容相对接,推动职业院校将生产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与职业院校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共同编写培训教材。引导行业重点企业积极推进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主动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职业教育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与职业院校共同建设实训设施、共同培育教师队伍、共同监控培训质量。10.加快推进紧密型职教集团建设。按照“市场导向、利益共享、合作互赢”的原则,鼓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行业性、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含技工教育集团,下同),积极探索以产权为纽带、校企一体的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建立健全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在招生、就业、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方面依法赋予职教集团必要的事权和财权,推动职教集团内部实质性融合,鼓励职教集团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11.完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纳入推荐评优评先、政府性贴息贷款等的评价体系。税务部门要充分发挥税收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落实校企合作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优秀企业家借助企业以及自身品牌资源,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投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鼓励行业重点企业主动采取托管、入股、并购等方式参与职业院校建设。12.落实职工教育经费和就业准入制度。在重点领域开展就业准入制度检查,及时纠正企业的违规行为。鼓励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参与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依法收取其应承担的职工教育经费,统筹用于职业教育。四、加快基础能力建设13.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十百千万”工程。到2020年,围绕全市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重点打造10所以上具有鲜明青岛特色、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品牌职业院校;建设100个以上内涵丰富、辐射能力强的市级骨干专业;培育1000名以上产学研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培养30万名以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职业教育培养能力和质量的双提升。14.加快推进职教园区建设。统筹区域产业结构、产业特色、人口规模和现有职教资源,主动对接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合理布局职教园区和职业院校。开工建设青岛现代制造业职教园区、即墨职教园区、青岛市技师学院二期工程,推进青岛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西部职教园区选址、土地征收和规划设计工作,并在下步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相关规划指标。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资源房屋管理、城乡建设、财政等部门要在项目规划、资金安排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在审批和建设等各环节予以优先审核。15.加快全市职业培训平台建设。依托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加快建设职业培训公共资源平台,开展人力资源统计、预测、供求信息发布,逐步构建集提前预订、信息查询、自主选择、服务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培训服务新模式,推动职业培训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16.构建职业教育研究网络。依托在青高校和研究机构,推进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构建不同层级、不同类型职业教育研究网络,重点加强对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就业状况、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资格标准、专业教学及课程标准、职业教育国际化等问题的研究,为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五、加强组织领导17.落实职责分工。市教育部门负责统筹全市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协调解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着力营造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18.强化督导评估。教育督导部门要完善督导评估办法,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要建立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程度、财政投入和人才培养产出效率、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就业稳定率、职业倾向与发展测评等为主要要素的评估指标体系,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通过第三方机构定期对职业院校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统一向社会公布。
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到由规模扩张到精神内涵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系统呈现出层次不清、关联性不强等状况,成为阻碍现代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必须要实现职业教育的改革。
文章TAG:如何改善职业职业技术如何改善职业技术教育环境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