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 > 经验 > 中国的职业教育为什么不好,中国职业教育的瓶颈有哪些如何走出现状 职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中国的职业教育为什么不好,中国职业教育的瓶颈有哪些如何走出现状 职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9-22 16:59:42 编辑:职业培训教育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职业教育的瓶颈有哪些如何走出现状 职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就业,师资,生源我觉得首先要改革教育体制,咱们国家现在急缺专业技术性人才,可是现在高校扩招,本科生,研究生遍地都是,造成资源的浪费,还有些学历高的学生,眼高手低,对技术工种不屑。其次,要加强对中职老师的培养,和企业建立合作机制,企业需要什么的人才,咱们就开什么样的专业。在次,也要给学生家长说,并不是上大学就有出路,蓝领一样也是有前途的,好多孩子都是被家长逼着去高考,上一些二流大学,专业性比明确,对就业也是相当不好。所以职业教育是国家的大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去解决。
振作点

中国职业教育的瓶颈有哪些如何走出现状 职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2,中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有哪些

一、传统文化归因论:传统文化不能承受之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不同社会主体参与、认可、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程度,包括政府部门举办职业教育的意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和热情,职业教育管理者和职业学校的教师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认可程度和选择意愿。其中,学生、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和选择意愿是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基础,是衡量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晴雨表和试金石。今天,职业学校正在成为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职业教育正在沦为“二流教育”。职业教育为何对公众失去吸引力了呢?有人认为,造成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原因包括社会主导价值观与民众心理的负面影响、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和角色弱化、以及目前的人才评价体系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限制等因素。其中,传统职业观念和知识观念形成的文化惯性是时下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因素。[1]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没有达到理想的应然状态,“首先是与我国伦理性的人文文化传统以及官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密切相关”。[2]也有人在分析了中职免费政策对农民教育投资偏好的影响后认为,免费政策的刺激作用只具有短期效应,难以转化为农户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内生性投资需求,因为“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是农户不喜欢职业教育的根本原因。该研究者断言“从学术史上来讲,几乎没有任何研究会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是导致人们鄙视职业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并据此认为,要在长期内促使农户形成一个稳定的对于中职教的投资偏好,需要利用正规的教育手段来改造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3]还有研究者认为,传统文化对人们选择学校类型和职业类型构成了极强的思维定势,影响教育吸引力的提升。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原因的分析上,应当“深入到文化层面,培养合乎时代精神的职业教育新理念以及合乎国情的职业教育文化”。[4]上述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倾向于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或者“贱视职业教育”、“鄙视体力劳动”的传统观念,视为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缺乏的原因。这种研究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的视角,笔者称之为传统文化归因论。在传统文化归因论看来,传统文化是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成因、决定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根本原因;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最根本的是进行观念的转变,文化的改造[①]。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就这样成为传统文化的又一个不能承受之重。二、传统文化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决定因素吗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对于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传统文化归因论找准原因了吗?“世界历史上可能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要让文化承担那么多的东西。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经济的,又有政治的,既有社会的,又有个人的。”[5]依笔者看来,传统文化不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或者决定因素,甚至根本不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首先,传统文化归因论不能说明我国职业教育曾经的辉煌。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经历了“恢复—发展—下滑—稳步发展”的曲折过程,职业教育曾经是有吸引力的。在笔者参加工作的八十年代,能上中专和技校还是很大的光荣。据统计,1990年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即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一半。可以说,所谓“贱视职业教育”、“鄙视体力劳动”的传统文化没有影响,更不用说去决定,当年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选择。其次,传统文化归因论已被连年高烧不退的“艺考热”所证伪。本世纪以来,职业教育美人迟暮,魅力不在,而同期的艺术教育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仅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2007年该校电影影视学院四个专业招生,报名人数达到7000多人,其中播音主持专业招生30人,有2000多人报名。考生人数如此急剧增加,甚至招办主任都始料未及。[6]在传统中国社会演员地位低贱,有所谓下九流和五子等说法。然而,近乎疯狂的“艺考热”背后,哪里还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归因论得不到我国教育发展史的验证。可见,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上,传统文化决定论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社会变迁的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7]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情感与意愿、认可与接受,不是由所谓的文化意识、哲学观念所决定,只能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只能由物质性的社会存在所决定。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上的传统文化归因论,套用朱学勤的说法,不过是“在文化的脂肪上搔痒”。三、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经济学透视英国经济学家布劳格指出,人们用有限的积蓄,甚至不惜举债筹款来支付教育费用,不过是为了能够在将来获得金钱和非金钱的汇报。[8]公众对受教育水平的追逐和教育类型的选择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不言而喻,教育在现阶段还不是纯粹的消费型商品,它是需要国家和个人投入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教育的投入是有回报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即包括经济收益也包括非经济的收益。教育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就是教育的效益。就个体而言,教育能够带来收益,受教育程度与其收益成正相关关系,这已被国内外诸多实证研究所证明。研究发现,在美国,从历史上看每一年正规教育使人的平均工资增加10%左右。[9]在中国,农民受教育的年限越长,其所得工资收入也就越高。[10]在影响居民收入的十个因素中,教育的权重变化仅次于地区和职业因素,而且其重要性正在上升。[11]社会经验观察也可以发现,接受教育是中国的低收入居民实现向更高收入阶层流动的最主要依赖方式。教育是抛开家庭背景实现人们就业理想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被相对平等利用的途径。人们总是希望通过接受更多的教育,获得更高的文凭,体面地工作,有尊严地生活。然而,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效益现实,使人们的愿望难以实现。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收费高于普通高中,高职院校的收费高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没有个人成本的比较优势;更为重要的,职业教育收益偏低,体现在:(1)接受职业教育成为技术工人,工资收入低。教育部的抽样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起薪有1/4不足1000元,有45%的学生处在1000元至1500元之间,24%的学生达到1500元至2000元,2000元以上的不到10%。即便是在工业化程度最高最快的上海,80 %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009年初次就业工资也只是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徘徊,与上海市同期1120元的最低月工资标准相差无几。[12]不仅如此,接受职高、中专教育的群体平均收入是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群体平均收入的79.76%,大大低于同层次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群体的平均收入。[13](2)就业质量低,权益得不到保障。技术工人身份不仅工资收入低,而且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保护、就业培训、健康安全、人格尊严、休假、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政治参与、民主选举、话语等方面的权利和待遇,都和“干部”、“白领”存在明显差距,一旦成为技术工人,在目前的社会格局下难以体面劳动尊严生活。从富士康跳楼事件,到本田、现代等相关企业的“加薪门”,彰显出“权益荒”的“技工荒”实质。(3)发展空间受限,未来收益低。一方面,目前沟通普职教育的立交桥以及衔接中高职教育的直通车并不通畅,职业教育极易成为终结性教育,满足不了学生追求更高文凭获取更高收益的愿望。另一方面,眼下歧视性的就业制度安排导致职业不平等,技术工人难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由于职业流动过程中的制度性不平等,尽管蓝领工人有机会、有可能转变为白领职业,但是,他们只占小部分,初职为蓝领职业的调查对象流向白领职业的比例仍然比较低。[14]目前,我国职业流动过程中的不平等已经成为最大的不平等,许多政策和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蓝领劣势群体在职业流动过程中的劣势。[②]技术工人收入低的状况,源于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由于分配调整过程中非劳动要素剥削劳动要素的存在,以及政府部门片面追求“发展”效率,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逐步向资本、企业和政府倾斜,形成了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15] 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中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连降22年,且降幅近20%。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盈利能力与竞争力》指出:1990—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降低了12%,而同期营业余额占GDP比例从21%增加到29.6%。劳动和劳动者在分配过程中的权重被稀释,造成了劳动力价格过低的局面。投入高,回报低,直接导致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个人效益低下。由此,便不难理解,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前,中职教育之所以门庭若市,就在于能够满足毕业生高工资就业的需要,“艺考热”之所以高烧不退,就在于演艺界的收入早已今非昔比,已然成为新社会阶层。当下,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就在于其个人效益低下,公众通过职业教育所获取的收益有限。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接受职业教育难以获得应有的经济资本、更高的社会资本以及较高的文化资本。[16]远离职业教育,是人们“用脚投票”的理性选择。

中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有哪些

3,职业教育的利与弊

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你受过教育当然是利大于弊,有一门好手艺好好干,比什么都强,关键是要踏踏实实干!
中国的职业教育办的很糟,对于办教育者的尴尬是招生难,对学员的困境是低等级培训学后就业还是学徒水平,用人单位招到技术高超的人员也难,政府抱怨尽了最大的努力。所有的一切困惑关键还是在政府,政府应该把关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严格审批从教者的资质,职业教育的技能老师必须是该行业的大师级别,工程承包质量要求,必须由政府指定技术学校派遣大师有偿示范为准,使职业教育成为企业提升质量的救援点。只要政府的服务观念转换一下,所引出的结果完全是不一样的。

职业教育的利与弊

4,中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有哪些

一、传统文化归因论:传统文化不能承受之重\x0d\x0a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不同社会主体参与、认可、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程度,包括政府部门举办职业教育的意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和热情,职业教育管理者和职业学校的教师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认可程度和选择意愿。其中,学生、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和选择意愿是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基础,是衡量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晴雨表和试金石。今天,职业学校正在成为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职业教育正在沦为“二流教育”。职业教育为何对公众失去吸引力了呢?\x0d\x0a有人认为,造成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原因包括社会主导价值观与民众心理的负面影响、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和角色弱化、以及目前的人才评价体系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限制等因素。其中,传统职业观念和知识观念形成的文化惯性是时下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因素。[1]\x0d\x0a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没有达到理想的应然状态,“首先是与我国伦理性的人文文化传统以及官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密切相关”。[2]\x0d\x0a也有人在分析了中职免费政策对农民教育投资偏好的影响后认为,免费政策的刺激作用只具有短期效应,难以转化为农户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内生性投资需求,因为“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是农户不喜欢职业教育的根本原因。该研究者断言“从学术史上来讲,几乎没有任何研究会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是导致人们鄙视职业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并据此认为,要在长期内促使农户形成一个稳定的对于中职教的投资偏好,需要利用正规的教育手段来改造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3]\x0d\x0a还有研究者认为,传统文化对人们选择学校类型和职业类型构成了极强的思维定势,影响教育吸引力的提升。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原因的分析上,应当“深入到文化层面,培养合乎时代精神的职业教育新理念以及合乎国情的职业教育文化”。[4]\x0d\x0a上述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倾向于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或者“贱视职业教育”、“鄙视体力劳动”的传统观念,视为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缺乏的原因。这种研究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的视角,笔者称之为传统文化归因论。在传统文化归因论看来,传统文化是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成因、决定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根本原因;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最根本的是进行观念的转变,文化的改造[①]。\x0d\x0a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就这样成为传统文化的又一个不能承受之重。\x0d\x0a二、传统文化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决定因素吗\x0d\x0a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对于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传统文化归因论找准原因了吗?\x0d\x0a“世界历史上可能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要让文化承担那么多的东西。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经济的,又有政治的,既有社会的,又有个人的。”[5]依笔者看来,传统文化不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或者决定因素,甚至根本不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x0d\x0a首先,传统文化归因论不能说明我国职业教育曾经的辉煌。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经历了“恢复—发展—下滑—稳步发展”的曲折过程,职业教育曾经是有吸引力的。在笔者参加工作的八十年代,能上中专和技校还是很大的光荣。据统计,1990年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即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一半。可以说,所谓“贱视职业教育”、“鄙视体力劳动”的传统文化没有影响,更不用说去决定,当年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选择。\x0d\x0a其次,传统文化归因论已被连年高烧不退的“艺考热”所证伪。本世纪以来,职业教育美人迟暮,魅力不在,而同期的艺术教育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仅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2007年该校电影影视学院四个专业招生,报名人数达到7000多人,其中播音主持专业招生30人,有2000多人报名。考生人数如此急剧增加,甚至招办主任都始料未及。[6]在传统中国社会演员地位低贱,有所谓下九流和五子等说法。然而,近乎疯狂的“艺考热”背后,哪里还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归因论得不到我国教育发展史的验证。\x0d\x0a可见,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上,传统文化决定论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社会变迁的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7]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情感与意愿、认可与接受,不是由所谓的文化意识、哲学观念所决定,只能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只能由物质性的社会存在所决定。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上的传统文化归因论,套用朱学勤的说法,不过是“在文化的脂肪上搔痒”。\x0d\x0a三、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经济学透视\x0d\x0a英国经济学家布劳格指出,人们用有限的积蓄,甚至不惜举债筹款来支付教育费用,不过是为了能够在将来获得金钱和非金钱的汇报。[8]公众对受教育水平的追逐和教育类型的选择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x0d\x0a不言而喻,教育在现阶段还不是纯粹的消费型商品,它是需要国家和个人投入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教育的投入是有回报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即包括经济收益也包括非经济的收益。教育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就是教育的效益。就个体而言,教育能够带来收益,受教育程度与其收益成正相关关系,这已被国内外诸多实证研究所证明。研究发现,在美国,从历史上看每一年正规教育使人的平均工资增加10%左右。[9]在中国,农民受教育的年限越长,其所得工资收入也就越高。[10]在影响居民收入的十个因素中,教育的权重变化仅次于地区和职业因素,而且其重要性正在上升。[11]社会经验观察也可以发现,接受教育是中国的低收入居民实现向更高收入阶层流动的最主要依赖方式。教育是抛开家庭背景实现人们就业理想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被相对平等利用的途径。人们总是希望通过接受更多的教育,获得更高的文凭,体面地工作,有尊严地生活。\x0d\x0a然而,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效益现实,使人们的愿望难以实现。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收费高于普通高中,高职院校的收费高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没有个人成本的比较优势;更为重要的,职业教育收益偏低,体现在:\x0d\x0a(1)接受职业教育成为技术工人,工资收入低。教育部的抽样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起薪有1/4不足1000元,有45%的学生处在1000元至1500元之间,24%的学生达到1500元至2000元,2000元以上的不到10%。即便是在工业化程度最高最快的上海,80 %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009年初次就业工资也只是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徘徊,与上海市同期1120元的最低月工资标准相差无几。[12]不仅如此,接受职高、中专教育的群体平均收入是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群体平均收入的79.76%,大大低于同层次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群体的平均收入。[13]\x0d\x0a(2)就业质量低,权益得不到保障。技术工人身份不仅工资收入低,而且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保护、就业培训、健康安全、人格尊严、休假、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政治参与、民主选举、话语等方面的权利和待遇,都和“干部”、“白领”存在明显差距,一旦成为技术工人,在目前的社会格局下难以体面劳动尊严生活。从富士康跳楼事件,到本田、现代等相关企业的“加薪门”,彰显出“权益荒”的“技工荒”实质。\x0d\x0a(3)发展空间受限,未来收益低。一方面,目前沟通普职教育的立交桥以及衔接中高职教育的直通车并不通畅,职业教育极易成为终结性教育,满足不了学生追求更高文凭获取更高收益的愿望。另一方面,眼下歧视性的就业制度安排导致职业不平等,技术工人难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由于职业流动过程中的制度性不平等,尽管蓝领工人有机会、有可能转变为白领职业,但是,他们只占小部分,初职为蓝领职业的调查对象流向白领职业的比例仍然比较低。[14]目前,我国职业流动过程中的不平等已经成为最大的不平等,许多政策和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蓝领劣势群体在职业流动过程中的劣势。[②]\x0d\x0a技术工人收入低的状况,源于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由于分配调整过程中非劳动要素剥削劳动要素的存在,以及政府部门片面追求“发展”效率,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逐步向资本、企业和政府倾斜,形成了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15] 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中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连降22年,且降幅近20%。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盈利能力与竞争力》指出:1990—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降低了12%,而同期营业余额占GDP比例从21%增加到29.6%。劳动和劳动者在分配过程中的权重被稀释,造成了劳动力价格过低的局面。\x0d\x0a投入高,回报低,直接导致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个人效益低下。由此,便不难理解,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前,中职教育之所以门庭若市,就在于能够满足毕业生高工资就业的需要,“艺考热”之所以高烧不退,就在于演艺界的收入早已今非昔比,已然成为新社会阶层。当下,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就在于其个人效益低下,公众通过职业教育所获取的收益有限。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接受职业教育难以获得应有的经济资本、更高的社会资本以及较高的文化资本。[16]远离职业教育,是人们“用脚投票”的理性选择。

5,为什么现在的人对职业教育有偏见呢

为什么90后人群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这是从父母那一辈流传下来的思想概念,因为90后的父母大部分是70后,他们那个年代的思想已经是停留在考名牌大学,进事业单位工作的思想概念了。所以,在一点点的思想的灌输下,90后这部分人群也在受到这样的思想引导,对于职业教育有些不太敏感,总感觉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就是工地上夏天的天天顶着烈日汗流浃背的工作人员,而不是风吹不着,雨打不着的办公室工作的人员,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在影响着90后的很多毕业生另外一点也是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给人们造成的影响也是必然的。虽然职业教育不像商品那样天天打广告,给人们耳熟能详的印象,但是也不能默默无闻,这样容易给人形成一种长期的误解!新时代的民办职业教育应该看清形势,站好队伍,做好该做的,宣传力度也要有,但是切记不能过!
我也是读的职业院校,学的是建筑学。其实还是看自己的心态问题,如果从就业角度来讲,近几年职业院校就业率不低于大学本科,我觉得职业教育没有什么不好,现在好多大学本科生出来都难找工作,收入也不高。如果在学校没学到什么东西的话。出去还不是一样。靠文凭是没用的。现在社会看重的是能力,虽不能否认本科的待遇确实比大专好。但现在好多招聘都是大专起步。职业教育侧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国家培养专业化技术人才的重要部分。国家也慢慢重视起来。

6,中国的职业教育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这一模块,现如今的中国的职业教育现状前景还是不错的,有了国家的重视,加上国民对职业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现在市场上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多,不过现在科技发达、经济发展迅速,很多传统院校的入学条件降低,基本上现在上本科、专科不是什么难事了,对于职业教育的市场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提高职业教育整体高度,在上一年的统计中显示,2017年毕业的中职生25%以上都升入了更高一级的院校(专科或本科)进行全日制学习。
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条道路却走得越来越艰难,技工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和职业教育培养水平偏低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如何改革和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1.院校现状一是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呈减少趋势。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数量是1.19万所,比2013年减少384所,比2008年减少了近3000所。二是职业技术院校体系复杂。行政管理部门和管理方式不尽相同,一些地区按照不同类别分别归属于教育、人社、卫生等部门,院校之间缺乏衔接。三是学校布局结构不合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和重复办学的现象依然存在,整体办学效益低下。四是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师资力量和师资素质普遍偏低,实验实训条件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很多教师只在学术层面上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脱离生产实际,不能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脱节。2.生源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当前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逐渐减少,再加上“两高扩招”的影响,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生源数量急剧下降的严峻考验。生源数量的减少,导致了招生成本不断增加,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更重要的是,生源数量的减少,势必会影响生源质量。这其中虽然不乏热爱学习和钻研技能的学生,但因教育体制和上述背景等原因,大多数是被认为厌恶学习、表现不好、成绩落后的学生。这些学生犹如沙子一样被普通教育筛选淘汰下来,从而流入了职业教育的大河。所以有人形容职业技术院校是升学无望者的收容所也不为过。此外,一些院校的生源渠道比较杂乱,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可为在读或者毕业的初中及高中学生,抑或通过“分流”的方式招生;缺乏统一正规的招生考试,招生门槛极低,只需通过报名入学,甚至不经考查,可谓来者不拒。3.就业现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失业人数剧增,企业用工乏力,所提供的职业岗位有限,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不断涌进城市,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在高校扩招的拉动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多,大批高学历人才涌向就业市场,“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企业用人过多地考虑学历因素,使得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职校向市场输送人才质量不高也影响就业率。其一,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教学质量低下,致使毕业生质量无法达到企业生产需要,往往需要企业的二次培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其二,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够,凭靠主观办学,不能准确有效地做好市场定位,按需培养技术型人才,学生就业后职业稳定性较差,换行业者居多。4.观念现状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一直不被看好,职校往往作为学习道路上的最后选择,这与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念是分不开的。传统人才观是培养“君子”型的人才,君子为“劳心者”,而职业技术教育为培养“劳力者”,自然会遭受排斥。再者,许多家长把普通教育看成是正规教育,而把职业教育看成非正规教育。认为只有接受高等教育才会学到真东西、真本事,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而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只能从事一线生产工作,体力劳动多,工作任务重,一辈子地位低、收入少。
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条道路却走得越来越艰难,技工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和职业教育培养水平偏低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如何改革和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1.院校现状一是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呈减少趋势。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数量是1.19万所,比2013年减少384所,比2008年减少了近3000所。二是职业技术院校体系复杂。行政管理部门和管理方式不尽相同,一些地区按照不同类别分别归属于教育、人社、卫生等部门,院校之间缺乏衔接。三是学校布局结构不合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和重复办学的现象依然存在,整体办学效益低下。四是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师资力量和师资素质普遍偏低,实验实训条件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很多教师只在学术层面上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脱离生产实际,不能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脱节。2.生源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当前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逐渐减少,再加上“两高扩招”的影响,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生源数量急剧下降的严峻考验。生源数量的减少,导致了招生成本不断增加,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更重要的是,生源数量的减少,势必会影响生源质量。这其中虽然不乏热爱学习和钻研技能的学生,但因教育体制和上述背景等原因,大多数是被认为厌恶学习、表现不好、成绩落后的学生。这些学生犹如沙子一样被普通教育筛选淘汰下来,从而流入了职业教育的大河。所以有人形容职业技术院校是升学无望者的收容所也不为过。此外,一些院校的生源渠道比较杂乱,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可为在读或者毕业的初中及高中学生,抑或通过“分流”的方式招生;缺乏统一正规的招生考试,招生门槛极低,只需通过报名入学,甚至不经考查,可谓来者不拒。3.就业现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失业人数剧增,企业用工乏力,所提供的职业岗位有限,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不断涌进城市,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在高校扩招的拉动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多,大批高学历人才涌向就业市场,“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企业用人过多地考虑学历因素,使得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职校向市场输送人才质量不高也影响就业率。其一,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教学质量低下,致使毕业生质量无法达到企业生产需要,往往需要企业的二次培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其二,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够,凭靠主观办学,不能准确有效地做好市场定位,按需培养技术型人才,学生就业后职业稳定性较差,换行业者居多。4.观念现状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一直不被看好,职校往往作为学习道路上的最后选择,这与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念是分不开的。传统人才观是培养“君子”型的人才,君子为“劳心者”,而职业技术教育为培养“劳力者”,自然会遭受排斥。再者,许多家长把普通教育看成是正规教育,而把职业教育看成非正规教育。认为只有接受高等教育才会学到真东西、真本事,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而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只能从事一线生产工作,体力劳动多,工作任务重,一辈子地位低、收入少。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国家统筹安排,为适合一定文化层次的人就业的需要的就业前教育培训。这对于应用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直接作用,如果正确的认识职教、了解职教的发展形式,这样会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现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关注。职业教育院校,以及其他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加强职业教育的力度,对于社会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开展,使得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质量大大下降,加之职业教育学校管理所存在问题,职业教育的未来何去何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应用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都有着直接的作用。然而,教育事业的改革却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正确迎接机遇,了解教育发展形式,开发正确的管理与教学手段,会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就越来越大。但发展问题也不断出现,下面是所发现的几点主要问题:1、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下降。高校招生量的扩大,使得本来就不高的高职院校招生标准再一次降低,因为只有降低了招生标准,才能有效完成学校的招生计划。在近些年的职业教育招生工作中,甘肃东方工业中等专业学校东方老师发现,某些职业教育专业的分数每年都在下降,招生计划也可能随时进行调整,有时甚至需要招录一些落榜生才能完成招生目标。新生报到率不足,已经在为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高职院校所录取的学生质量不足,大大影响了学校的声誉以及教学成果。高职学生的起点过低,让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2、职业资格证书协调机制不足。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只有取得了相关专业的职业证书,才会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但是,我国的许多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不足,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下降,影响了行业内人士对职业资格证的认可度。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受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影响以及社会用人制度的影响,学校将学生的双证书与多证书制度看得较为重要。职业资格证书的发证单位多种多样,教育考试院、社会保障机构以及信息产业组织都有职业资格证书发放的权利,职业资格证书的审定与发放工作责任不明,造成职业资格证书的协调机制不足,影响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实际质量。3、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尽先进。我国的职业院校办学理念较为传统,具有较为深厚的传统管理思想。许多职业教育学校都是在小型的计划经济环境上建立起来了,行政化程度较深,且具有官场性。学校内部的人事管理制度比较落后,且学校的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不尽明确。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学术氛围不足,没有创新管理的机制,也没有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制度。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大致分为政府管理与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企业管理与行业管理几种,管理体制的多样化,使得职业教育的管理情况较为复杂。把职业教育规范起来,保证生源,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完善教育管理体制,为保证职业教育毕业生满足社会市场的各方面需要而努力。
文章TAG:中国的职业教育为什么不好中国职业教育的瓶颈有哪些如何走出现状职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