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 > 经验 > 职业教育如何应对中国制造,怎样才能提升中国制造

职业教育如何应对中国制造,怎样才能提升中国制造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2-15 09:19:49 编辑:职业培训教育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怎样才能提升中国制造

增加研发,获得自主知识产权。避免简单复制,增加产品附加价值。降低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低排放,为国人创造一片蓝天。创造服务业,发挥中国人口优势,提升劳动者技能。政府应发挥创造性服务,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开路,而不是拿着棒子约束企业。民间自律,避免恶性竞争,减少重复投资。
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公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加大科研投入,激励创新等。

怎样才能提升中国制造

2,中国职高教育应怎样发展

我的一家之言“职业高中”这个称谓的本身就不科学。从字面上理解是职业化的高级中学教育及其办学机构。这个称谓在面对大家都要上高中考大学、中等职业学校校办不下去情况下,对满足一部分人的虚荣心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细思考一下它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亵渎。  我以为对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而又严重缺乏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来说,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的打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旗帜呢?因此,首先将中国职高教育的称谓改为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名不正则言不顺嘛!  名顺了腰杆硬了就好做事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全民进行劳动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树立劳动者最光荣的社会风气。  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习科目的设定,是其自身发展的核心与活的灵魂。要很好的规划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科目才能显示其鲜活的生命里。  最近我随人大考察团视察了天津一所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看到了学生们在那里用钢锯、钢锉、卡尺......操作和机床上的应用的景象,顿时产生了中国有希望了的感慨。在这里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压抑,却有了充满活力之感!  中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两个不可忽视的的问题就是资金的保证和师资来源。我看这两个问题大家必定都有更深更高的解读,我还是毋庸赘述的好。

中国职高教育应怎样发展

3,工业40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如何发展

在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下,世界制造业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了为制造业提质增速的战略,因此,深入把握工业4.0进程中引发的就业变化,思考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应对产业新要求,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工业4.0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变革,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专业与产业的动态对接有待完善,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的平衡有待调整,职业教育与培训功能有待拓展与增强等瓶颈制约。应对工业4.0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一轮矛盾,牢牢把握工业4.0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脉搏,通过新渠道、新途径实现新的就业增长与结构优化,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和关键发展方向。依据产业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在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对信息、服务、技术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经济服务化”趋势明显,另一方面紧跟产业变革步伐,增设发展营销、设计、创意等与服务业相关的专业,以适应经济服务化、市场需求重心向服务业转移趋势。希望中国可以牢牢把握此次的机遇!
工业4.0第一重天:智能生产之前说过,生产设备和管理信息系统也各自连接起来,并且设备和信息系统之间也连接起来了。有没有觉得还缺点什么没错,就是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还没有连接起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东西,叫做rfid,射频识别技术。估计听不懂,简单来说,这玩意儿就相当于一个二维码,可以自带一些信息,他比二维码牛叉的地方,在于他可以无线通讯。搜索还是来描述一个场景,百事可乐的生产车间里,生产线上连续过来了三个瓶子,每个瓶子都自带一个二维码,里面记录着这是为张三、李四和王二麻子定制的可乐。第一个瓶子走到灌装处时,通过二维码的无线通讯告诉中控室的控制器,说张三喜欢甜一点的,多放糖,然后控制器就告诉灌装机器手,“加二斤白糖。”(张三真倒霉……)。第二个瓶子过来,说李四是糖尿病,不要糖,控制器就告诉机器手,“这货不要糖。”第三个瓶子过来,说王二麻子要的是芬达,控制就告诉灌可乐的机械手“歇会”,再告诉灌芬达的机械手,“上。”看到了,多品种、小批量、定制生产,每一灌可乐从在网上下单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为定制的,他所有的特性,都是符合喜好的。这就是智能生产。工业4.0第二重天:智能产品生产的过程智能化了,那么作为成品的工业产品,也同样可以智能化,这个不难理解,们看到的什么智能手环、智能自行车、智能跑鞋等等智能硬件都是这个思路。就是把产品作为一个数据采集端,不断的采集用户的数据并上传到云端去,方便用户进行管理。德美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分歧之一,就是先干智能工厂,还是先搞智能产品。德国希望前者,美国希望后者。至于中国,就搞加,还是加这个东西好,正加反加都行。工业4.0第三重天:生产服务化

工业40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如何发展

4,如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制造2025

1. 发展对策中国制造2025要实现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同时,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统筹利用各方面优良资源,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为发展方针,提出战略对策并配套一系列行动计划,具体可分为八项战略对策:一是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并分两个阶段推进:2020年前,广泛推行数字化制造,在优势行业以重点企业为主体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2020年后,全面推广智能制造。高度重视发展数控系统、伺服电机、传感器、测量仪表等关键部件,以及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制造装备等关键装备;突破一批“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和智能制造装备;推进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的试点和应用。二是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推广应用先进设计技术,开发设计工具软件,构建设计资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设计、出口自创产品和品牌转变;制定激励创新设计的政策。三是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四是强化制造基础。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这“四基”的整体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应高度重视,需要以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为牵引、以专业化为方向、以标准化为基础强化工业基础。五是提升产品质量。严格质量监管,建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重大装备质量一致性、稳定性;推进品牌创建。六是推行绿色制造。促进流程制造业绿色发展,建立循环经济链;开发和推广节能、节材和环保的产品、装备、工艺;发展再制造工程。七是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高端制造业比重。八是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由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转向定制化的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业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变。2. 重点领域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3. 强化保障随着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移动宽带在制造业的应用,系统集成度越来越高、系统管控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强化质量保障。应结合应用要求开展全面专业的系统测试评估,结合国外先进的智能产品指标,开展国内外产品对标测评,以提升应用质量。例如,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已经开展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对比测评、工业智能电子系统的对比测评,对于保障系统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全面认识“中国制造2025”要说“中国制造2025”,必然无法回避德国“工业4.0”。在某种意义上说,“工业4.0”是“中国制造2025”的母版。所不同的是,“工业4.0”立足德国实际,在保持世界制造业“领头羊”地位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制造转型,包括构建“智能工厂”与组织“智能生产”,以使德国继续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进一步提升德国的国际竞争力。在“工业4.0”中,由于智能工厂的出现,端到端的数字化网络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创造智能产品、程序和过程,能够管理复杂的事物,进而更高效地制造产品。在“工业4.0”时代,人与技术的持续互动成为可能,人将更多地作为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常量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每个生产者都有可能为个性化产品的最终形态提供创造性贡献,而不再只是机械地将少数创新者的设计变成产品。而“中国制造2025”则在面向未来、直面“工业4.0”趋势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现状,率先推动我国制造业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进行突破式发展,最终实现以点带面、全盘推进、整体发展。“中国制造2025”的新要求“中国制造2025”时代,工业生产将呈现前所未有的特征,真正实现工业生产的灵活性,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重新定义技术、生产与人的关系,制造流程不再是一家企业的单个行为,而将实现纵向集成,生产的上中下游之间的界限将更加模糊,生产过程将充分利用端到端的工程数字化集成,人将不仅是技术与产品之间的中介,而更多地成为价值网络的节点,将重新成为生产过程的中心。因此,它对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首先,智能生产系统将完成大部分的简单劳动,人将从生产线上解放出来,不再需要生产线上的“螺丝钉”。智能工厂里的员工不再是简单的操作工,而主要是产品的设计者和智能生产系统的管理者,需要极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由于生产流程的动态性,小批量、个性化生产将成为主流,产品的最终形态将与生产者密切相关,而不是像传统工业生产中那样只与设计者有关。“工业4.0”模糊了设计者与制造者之间的界限,跨学科能力成为“工业4.0”时代的人才特征。每个生产者都将成为产品形态的设计者、创造者,所以即使是一线的生产者也需要掌握丰富的产品全知识。再其次,“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十大重点领域,每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与传统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不同的是,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更应具备对智能网络高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比对“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对人才的新需求,中国的职业教育显然任重道远。第一,专业界限过于明显,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化程度极深,中高职教育的专业和专业方向数以千计,且以传统的专业发展思路培养人才。这一基于传统工业生产的专业分工与岗位分工,很难适应“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要求。第二,重显性技能轻隐性技能,难以适应生产方式的变革。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更重视可量化、可目测的操作技能,而轻视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隐性的、难以测量的技能,客观上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力结构单一、发展潜力和后劲不足,更无法满足智能制造的时代要求。第三,相对封闭的办学形态,难以提供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升级服务。“中国制造2025”提出建设制造业强国目标,需要大量高素质、掌握最新技术技能的人才给予支撑,将会出现大量存量人才的培养培训需求,亟须职业教育的形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革,而不能固守于封闭办学。我国职业教育的应对之道第一,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满足中国制造的时代需求。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为紧密,更应主动对社会变革作出回应,密切关注“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要求,主动适应新形势,关注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吸收、消化、传递最新产业技术,谋求成为产业进步的参与主体,并力争成为引领产业技术变革的重要力量。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不能意识到这场变革的核心以及其中隐藏的潜能,或者没有找到应对之道”,那么迟早会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中被无情地淘汰。第二,适应“机器换人”,培养复合人才。在未来的制造企业中,简单劳动将主要由机器完成,“机器换人”会带来普通劳动力的大量失业,被机器换下的人应该向新型的高端服务岗位转移,但其前提是这些人才应掌握更多的跨学科知识。因此,职业教育亟须打破专业界限,真正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启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及时调整职业院校的服务面向。每一次工业革命必然会带来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职业院校应着眼于为整个社会人力资源提供升级服务,以全新的角度审视自身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服务。具体而言,一是为一线劳动者提供更多的专业课程资源,拓宽其知识面,助其顺利实现“升级”,避免被时代淘汰;二是为中高级人才提供转岗课程资源,帮助这些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和较为扎实专业基础的特殊群体迅速转型,从而提升产业存量人力资源素质;三是为普通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化课程资源,弥补其专业能力强而职业能力弱的不足,帮助他们迅速适应“中国制造2025”所带来的职业新要求。众所周知,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但仍不是最有效率、最成功的职业教育。我们应把握“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这一机遇,在助力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征程中瞄准世界最高标准,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努力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把自己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
文章TAG:职业职业教育教育如何职业教育如何应对中国制造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